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4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496篇
测绘学   439篇
大气科学   277篇
地球物理   712篇
地质学   1228篇
海洋学   225篇
天文学   149篇
综合类   221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During thermal remediation the increase in subsurface temperature can lead to bubble formation and mobilizatio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as formation on resulting aqueous concentrations, a 2D finite difference flow and mass transport model was developed which incorporates a macroscopic invasion percolation (MIP) model to simulate bubble expansion and movement. 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ree soil scenarios with different permeabilities and entry pressures at various operating temperatures and groundwater velocities. It was observed that discrete bubble formation occurred in all three soils, upward mobility being limited by lower temperatures and higher entry pressures. Bubble mobilization resulted in a different aqueous mass distribution than if no discrete gas formation was modeled, especially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is was a result of bubbles moving upwards to cooler areas, then collapsing, and contaminating previously clean zones. The cooling effect also led to possibl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 (NAPL) formation which was not predicted using a model without discrete bubbl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42.
We analyzed a total of 37 427 receiver-function data recorded by national and regional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s of th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o study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Significant topography on both the 410-km and 660-km discontinuities was clearly imaged in the 3D volume of CCP (common-conversion-point) stacked images that cover an area of 102.5 E-122.5 E and 22.0 N-42.0 N.3D crustal and mantle velocity models were used in computing the Ps time moveout...  相似文献   
43.
相位解缠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相位解缠算法的选取关系到InSAR最终成果数字方程模型(DEM)或者形变量的精度。介绍了相位解缠的基本原理,利用基于路径跟踪、最小范数和网络流思想的8种解缠算法对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图进行相位解缠,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对解缠结果进行了评价比较。实验结果表明:Flynn最小不连续法、最小Lp范数法和Snaphu网络流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4.
分组平差是大地测量中一种常用的计算模型,是对大规模平差问题的一种分解,本身具有分布性的特征,适合于网格计算。本文首先通过对分组平差公式的分析,在几个步骤和层面上将其分解为若干子计算,然后提出子计算服务和子计算代理的概念,详细阐述了基本子计算、聚合子计算和工作流的概念,最后给出了并行工作流和串行工作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5.
基于"当前"统计模型的载体速度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描述载体运动的"当前"统计模型,设计了基于"当前"统计模型计算载体速度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算法.利用航空飞行实验中获得的相位观测值,进行时序差分得出相位率,并对其组双差,获得计算速度的双差多普勒频移值,使用设计的算法进行计算分析,同时与常加速度模型的滤波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当前"统计模...  相似文献   
46.
采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并行码相位搜索捕获算法实现GPS信号的捕获,根据相位关系对载波频率进行精化,使其满足跟踪模块的需求。在分析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模拟信号和实测数据进行捕获实验,实现了对载波频率的精化,获得精确频率可直接用于后续跟踪环路。  相似文献   
47.
依据脉冲信号压缩技术,从SAR成像理论出发,在介绍了SAR分辨率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基于卫星编队InSAR系统分辨率的原因是存在距离向和方位向基线。在成像处理时,为了确保干涉相位精度,需进行去相关预滤波处理,由此引起系统成像带宽变窄,分辨率下降。依据影响分辨率的原因,提出了基于卫星编队InSAR系统分辨率设计思想,并根据该思想对分辨率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8.
提出了一种量化质量引导的快速相位解缠算法。在质量图中采用整数表示相应相位点的质量,引入由静态数组和双链表组成的优先队列,建立相位质量与静态数组下标的对应关系,利用双链表保存具有相同质量值的相位点,保证了所有相位点按照质量值的非递减顺序排列,极大地提高了传统质量引导相位解缠算法的效率。对InSAR和仿真InSAS数据的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49.
针对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非线性特性,引入基于相空间重构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预测法.利用Cao氏方法确定嵌入维数,根据互信息法计算最佳延迟时间;然后在相空间中,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建立预测模型,对滑坡进行了实证计算,且与LSSVM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0.
GIS的未来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未来GIS的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云计算GIS的发展趋势以及GIS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